Z世代(通常指1995-2009年出生的人群)已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新主力军,他们独特的消费模式,尤其是“情绪消费”的崛起,正在深刻地重塑商业逻辑。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理解并进行Z世代情绪消费调研,不再是可选题,而是一道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层面: 一、 从“交易”到“共鸣”:重构品牌与用户的关系传统的消费关系是功能性的“交易”(我付钱,你提供产品或服务)。而Z世代的情绪消费,追求的是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 重要性体现:调研帮助企业理解驱动Z世代消费的深层情感动力是什么?是孤独感(需要陪伴和社群)、焦虑感(需要治愈和放松)、认同感(需要被看见和肯定)、还是价值感(需要参与和共创)? 管理价值:企业可以据此重塑品牌人设和价值观。品牌不再是冷冰冰的logo,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态度、能与之共情的“朋友”。例如: 通过产品设计、营销内容与他们的情绪痛点对话(如“晚安短信”服务治愈孤独,环保产品满足其社会价值感)。 避免“说教式”广告,采用“对话式”和“陪伴式”的内容营销。 二、 驱动产品创新与迭代:从“有用”到“有感”对Z世代来说,产品的“情绪价值”可能和“功能价值”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一个产品如果不能带来情绪上的满足,很容易被抛弃。 重要性体现:调研能揭示哪些元素能触发Z世代的积极情绪?是高颜值设计(带来愉悦)、趣味互动性(带来惊喜)、社交分享属性(带来认同)、还是环保理念(带来价值满足)? 管理价值:指导研发(R&D)和产品经理开发出真正“戳中”他们的产品。例如: 泡泡玛特的盲盒:核心价值不是玩具本身,而是抽取时的“惊喜感”和收藏的“满足感”。 观夏香薰:卖的不仅是香味,更是“东方美学”带来的文化归属感和情绪疗愈。 好利来的联名蛋糕:产品是美味的,但更大的卖点是与动漫IP(如库洛米、奥特曼)联名带来的“情怀”和“社交货币”。 三、 制定精准营销策略:避免“说教”,实现“对话”Z世代对生硬、夸张的传统广告免疫甚至反感。他们只愿意为能理解自己、与自己“同频”的品牌买单。 重要性体现:调研能摸清他们的“信息接收密码”:他们活跃在B站、小红书、抖音哪个平台?喜欢KOL(关键意见领袖)还是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偏好梗文化、自嘲还是知识科普式的沟通方式? 管理价值:让市场部和营销团队的钱花在刀刃上,实现高效转化。例如: 在B站通过高质量的“鬼畜”或科普视频与用户建立信任。 在小红书通过与大量KOC合作,营造“真实”的使用感和氛围感。 避免请与品牌调性不符的明星代言,转而与垂直领域的达人共创内容。 四、 优化客户服务与用户体验:打造“情绪正循环”Z世代的消费旅程是一条情绪曲线。一次不愉快的客服体验或糟糕的APP交互,可能直接导致负面情绪爆发和用户流失。 重要性体现:调研可以全程追踪Z世代在消费各个触点(浏览、购买、收货、售后、分享)的情绪变化,找到“爽点”和“痛点”。 管理价值:指导客户服务(CS)和用户体验(UX/UI)团队优化流程,将服务本身变成一种“情绪消费”。例如: 打造“有梗”、亲切、高效的客服聊天机器人。 设计充满惊喜的开箱体验(精美的包装、手写的感谢卡、随机小礼物)。 建立用户社群,让消费者有“归属感”和“话语权”,并快速响应反馈。 五、 规避品牌风险,建立长期忠诚度Z世代爱憎分明,支持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品牌,也会毫不犹豫地“锤”垮价值观相悖的品牌。 重要性体现:持续的情绪调研相当于企业的“舆情雷达”和“价值观校准器”,可以提前感知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关注点的迁移。 管理价值:帮助品牌部和PR(公共关系)团队进行危机预警和价值观管理,构建坚实的品牌护城河。例如: 在营销活动中避免触及性别、种族、环保等领域的雷区。 真诚地践行社会责任(ESG),而非“漂绿”或作秀。 在出现问题时,以真诚、不狡辩的态度回应,更容易获得他们的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