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区
一起来跟各行业的精英们闲聊吧!
13个主题在此版块
- 
				
				
质量管理体系(QMS)是企业运营的基石,但许多企业在推行ISO9001、IATF16949、ISO45001和ISO14001等标准时,常陷入“为认证而认证”的误区,导致体系与实际业务脱节。本文从实践角度,剖析体系工作的核心问题,并分享如何让标准真正赋能组织。 一、体系“两张皮”现象:文件与执行脱节; 典型问题:程序文件写得完美,但员工操作仍按“老办法”;内审沦为补记录、应付检查的工具。 根因分析: 管理层将体系视为“取证工具”,而非管理抓手; 文件设计脱离业务场景,例如ISO 9001要求的“风险思维”未融入实际业务流程; 培训流于形式,员工不理解标准要求的底层逻辑。 破解思路: 将体系要求转化为岗位操作语言(如SOP中嵌入风险控制点); 用“过程方法”重构流程,例如将ISO 14001的环境因素识别与生产计划联动。 二、多体系整合困境:ISO 9001/14001/45001与IATF16949的协同失效 案例场景:IATF 16949的“制造过程审核”单独开展,而ISO9001的内审、ISO14001的环境合规检查各自为政,重复消耗资源。 关键矛盾: 标准条款孤立落地,缺乏统一的管理框架; 各体系目标未对齐(如质量优先vs.环保让步)。 协同方案: 建立“一体化审核机制”,例如一次审核覆盖质量、环境、安全条款(如审核生产车间时同步检查设备安全、废弃物管理); 用“战略地图”整合多体系目标,如将产品合格率(ISO 9001)、碳排放(ISO 14001)、工伤率(ISO 45091)共同纳入部门绩效考核。 三、风险思维落地难:从“符合…
- 
									
 - 1 篇回复
 - 10 次查看
 
 - 
									
 - 
				
				
是的,我是一名电子专业应届毕业生,在这家公司工作一年了,基本上每个工序都摸索过,刚进公司招我进来的主管非常细心,也很耐心,实属好领导。这家公司的业务技术范围涉及一点电子,大多部分是机械相关的,这对我这种小白在前期工作的非常痛苦,但是我本着学习经历是自己的,在哪里都会遇到困难的事,并非干我熟悉的事情就能让我拜托工作上的难题,所以我慢慢的什么都开始接触,冲压台、cad、sw、注塑、反正在公司做了一年的“临时工”,哪里需要哪里上,中间我学习了很多东西,无论是思考方式,对待问题的方式、以及各项工艺的了解,逐步加强,但是最近转往泰国,我之前的那个“老大”离职了,我解体了他的所有工作,品质主管兼技术,这个厂虽然小,但是每天都有不同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我记录总结传递,有时候还得我解决, 即使这样工资也没有什么变动,活倒是多了,我欲哭无泪,我责怪自己的技术栈不够完善专精,我私下里一直从未对电子技术放下执念,其实说实话这哪里是什么品质主管,这还不是像之前一样,公司的“临时工”,有消息说计划招一个QC主管,唉,又是白忙活,但是我本着在其位谋其事,不论结果如何,我想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这能拓展我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角度,人活一世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总能在你这里留下些好的东西,现在有人要来验厂,FEMA 这个我从未听过的词吗,开始折磨我了, 所以我想请教各位,针对品质我需要知道什么,我需要改善的思想是什么,
- 
									
 - 2 篇回复
 - 13 次查看
 
 - 
									
 - 
				
				
兄弟们,我又回来了! 重口警告! 重口警告! 重口警告! 福清一女子酒后肛门失禁,拉了一车.... 8a05698cc6e466ba9d235aca2086c95b.mp4 a95d994da6b3660a6da8abe66fe11f32.mp4
- 
									
 - 1 篇回复
 - 32 次查看
 
 - 
									
 - 
				
				
 - 
				
				
 - 
				
				
 - 
				
				
 - 
				
				
 - 
				
				
 - 
				
				
我们学校有个已经保研的女生,在教室里做作业,然后头顶上厕所管道爆了,淋了一头💩,然后拍视频在💩里哭💩 a9e314b4e3088c183f475cf927b67a72.mp4
- 
									
 - 1 篇回复
 - 61 次查看
 
 - 
									
 - 
				
				
剧情太狗血了 广州37岁已婚女子,包养23岁男模,在七夕时 又与其他男模睡,被此前的男模知道了,23岁男 模就跑去告女子老公。。。然后,就发生视频里的 一幕
- 
									
 - 0 篇回复
 - 41 次查看
 
 - 
									
 - 
				
				
一、概述 企业里的三种思维模式:技术思维、业务思维、流程思维。把人的思维模式想清楚了,也许对推进流程管理会有些帮助 我们的教育是期望这样一个系统,通过洗脑,使大家呆若木鸡,你、我还有千千万的人,都经历过这种折磨。但,这个系统恰恰很精妙,学理、学文、学工……,在这些分支下,培养出来的思维习惯是不一样的。 这些思维习惯,到企业里,就成了上面我提到的三类思维。对待同一件事(比如,流程)这三类思维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他们关注的点是不同的 二、三种思维模式 1. 技术思维: 1) 解析: 他们脑子里是这样的: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技术思维更喜欢在一个点上挖挖挖……,很注重细节,甚至你去让他描述流程时,他会专注于流程文件里的措词,同时也是跟着感觉走的一类人,我就感觉这方法不行,因为你没说明白这方法的出处、是否经过验证、这方法执行的前提条件…… 2) 特点: l 倔: 很倔,他们跟你沟通时,就简单的行或不行,对或不对。只有黑白,没有灰色 l 工作类型:很大概率出现在审计啊、财务啊、研发啊、工程师啊、刚毕业的小盆友啊…… l 无城府: 对谁都一如既往的纯真,这感觉也不能叫萌,喜欢为人师,成天给你唠叨他们工作的专业知识 l 内心自尊:内心是极度自尊的,所以,你赞扬他们专业度很高,就够他蹦跶半天了。不过,他们交给你的流程文件,别指望太有逻辑性(这个跟我们的感觉是相反的,注意防范啊) 3) …
- 
									
 - 0 篇回复
 - 53 次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