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交部星期二(8月18日)发表声明称,印度和中国已同意尽快恢复两国之间的直航。
印度官方这项宣布正值中国外长王毅访问新德里期间。据路透社报道,中印自2020年起陷入僵局,双边关系紧张,并影响了两国间的航空旅行。
另据中国外交部官网消息,王毅当地时间星期二在新德里同印度外长苏杰生举行会谈。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双边、地区和国际问题进行了积极、建设性、前瞻性讨论,达成10项共识和成果,包括双方同意尽早恢复中国内地和印度直航航班,同时修订两国民航运输协定。
双方也同意为两国从事旅游、商务、媒体等活动的人员双向来往提供签证便利。双方同意采取具体措施为两国经贸投资流动提供便利;2026年继续开展印度香客赴中国西藏自治区神山圣湖朝圣并扩大规模。
双方认为,一个稳定、合作、前瞻性的中印关系有助于充分释放双方发展潜力,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北京欢迎印度总理莫迪出席即将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
双方也同意相互支持办好主场外交活动;中国支持印度主办2026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新德里则支持北京主办202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双方并同意探讨重启各类政府间双边对话交流机制,加强合作并照顾彼此关切,妥善管控分歧;同意通过友好协商,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双方同意加强沟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世界多极化,捍卫发展中国家利益。
印度与中国同意恢复直航并达成多项共识,这是自2020年边境冲突以来两国关系出现的重要缓和信号。此举将直接降低两国间的人员往来和物流成本,为在印经营或计划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带来显著利好,主要体现在运营成本降低、市场拓展加速、风险不确定性减少三个方面。
对中国企业的具体利好分析
1. 直接运营成本显著下降
差旅成本大幅削减: 恢复直航后,商务人士无需再经香港、新加坡或中东转机。这将直接节省机票费用(转机机票通常更贵)、时间成本(单程可节省4-8小时)和员工出差的身心负担。对于需要频繁在中印之间往来的管理层、销售、技术和项目人员,这是一项巨大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
高附加值物流成本降低: 对于电子产品、精密仪器、医药样品、紧急文件等高价值、高时效性的货物,航空运输是首选。直航恢复意味着更短的运输时间和更少的装卸环节,降低了货物损耗和延误风险,从而降低了供应链的整体成本。
沟通与监管效率提升: 人员往来更方便,意味着总部可以更快速地派遣团队赴印处理现场问题、进行审计、技术支持和客户关系维护,能更有效地管理和监控当地运营。
2. 市场拓展与商业机会增加
商务考察与市场调研门槛降低: 直航和签证便利化将极大地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家、投资者和商务人士前往印度进行实地考察,探寻投资和合作机会。此前高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劝退了许多中小型企业,现在这一屏障被削弱。
促进双边贸易与投资: “为经贸投资流动提供便利”的共识预示着在清关、支付、政策审批等方面可能会有后续措施。叠加人员往来的便利,中印之间的贸易(如印度原材料、药品出口到中国,中国机电产品、资本品出口到印度)和相互投资(中国企业对印投资,印度企业来华融资)有望回暖。
特定行业直接受益:
旅游业: 印度香客赴藏朝圣规模的扩大,将直接利好西藏当地的旅游、酒店、交通和零售业。同时,也为中国游客未来赴印旅游埋下伏笔。
制造业与基建: 中方在电子产品、家电、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具有优势。关系缓和为这些企业参与印度市场创造了更友好的政治氛围。
互联网与科技行业: 此前遭受严格限制的中国APP和科技公司,虽然短期内难以回到2020年前的状态,但紧张的缓和为合规经营和重新对话打开了窗口。
3. 风险与不确定性降低
政治风险缓和: 这是最重要的利好。地缘政治紧张是企业在海外经营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双方同意“妥善管控分歧”、“维护边境和平安宁”,意味着企业面临突发性政治风险(如资产冻结、业务禁令、民众抵制)的概率下降,经营环境可预测性增强。
运营环境改善: 签证便利化解决了中方员工赴印工作、轮换的一大难题。此前,签证审批缓慢且不确定性高,严重影响了许多项目的部署和进展。此问题得到缓解,企业的人才派遣和本地化管理将更加顺畅。
长期信心提振: 多项共识(支持对方主办金砖会议、重启对话机制等)表明双方都有意愿稳定关系。这给计划在印度进行长期投资的中国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助于他们做出更长远、更坚定的战略布局,而不是持观望和犹豫态度。
对企业管理和运营的影响
1. 战略层面
重新评估印度市场战略: 企业决策层需要基于新的地缘政治环境,重新审视和评估其在印度的战略定位。是加大投入、扩大规模,还是维持现状、谨慎观察?此信号为前一种选择提供了更多支持。
加强政府关系(GR)工作: 关系缓和意味着对话渠道更加畅通。企业应更积极地与两国政府、商会、行业协会沟通,了解政策动向,表达自身诉求,争取在后续的便利化措施中获益。
2. 运营层面
优化供应链与物流方案: 物流部门应立即开始规划如何利用即将恢复的直航服务,优化现有的中印物流路线,评估成本节约潜力,并更新供应链应急预案。
调整差旅与派遣政策: 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需要更新差旅政策,将直航作为首选,并重新规划外派员工的轮换和薪酬福利方案(因为 hardship 可能降低)。
加快本地化与人才建设: 尽管总部派遣更方便,但长远来看,培养本地化人才和管理团队仍是降低运营风险、融入当地市场的关键。关系的缓和为中方管理者培训印度本土团队提供了更稳定的环境。
3. 风险管控层面
更新风险评估报告: 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及时将“中印关系出现缓和迹象”纳入国家风险评估报告,并相应调整风险等级。但同时也要保持谨慎乐观,明确指出边境问题等核心分歧依然存在,关系仍有反复的可能。
坚持合规经营: 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在印度这样一个法律体系复杂的市场,坚持最高的合规标准(税务、劳工、数据、环保)永远是抵御风险最坚固的盾牌。不能因关系缓和而放松对合规的要求。
结论与展望
印度与中国恢复直航及达成多项共识,是一个强烈的积极信号,标志着两国关系走出了最低谷,开始“止跌回稳”。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无疑是短期至中期的重大利好,直接体现在成本和效率上,并间接改善了长期的投资环境。
然而,企业也需保持清醒:
这并非回到过去: 2010年代的“中印蜜月期”难以重现。印度对华战略警惕已成共识,在经济上“去风险化”(减少对华依赖)的总体方向不会改变。
竞争本质未变: 中印在产业、市场、地缘影响力上的竞争关系是结构性的,合作与博弈将长期并存。
执行是关键: 声明是政治层面的共识,具体能落实到什么程度(如航班频率、签证具体如何简化),还需观察后续各级官僚机构的执行情况。
总体建议是:中国企业应抓住这一窗口期,积极务实推进在印业务,降低成本、拓展市场,但同时要做好风险管理,保持战略定力,不盲目乐观,将业务建立在市场和法律的基本面上,而非单纯依赖政治友好。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