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8月18日8月18日 管理员 很多企业啊,新物料导入量产后爆不良,几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些时候是轻微的批量返工,有些时候甚至是严重到影响交付的质量事故。无论是来自客户的抱怨,还是内部为了挽救产线的加班加点,这些后果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极大地打击了团队的信心与士气。但其实,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早在量产前的试制阶段就已经有了苗头,只是没人当回事,或者流程被跳过,才让它们有机会在量产阶段集中爆发。如果是汽车行业,还好,有一套成熟的PPAP,把新物料从样品到量产的风险管得死死的。但问题是,在很多非汽车行业,尤其是产品不算复杂的公司,PPAP 要么是没人提,要么是有人提了也嫌麻烦。1流程文件和产线问题2张皮在这些企业中,新物料的导入常常呈现出几个典型的现象:首先,SQE经常在量产出问题时才后知后觉,才发现有某个新物料已经进入生产线。也就是说,他们既没有提前参与,也没有机会在事前做风险评估。其次,供应商可能只是交了几件样品,附带的资料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甚至只是口头承诺“没问题”,便直接进入批量生产。更有甚者,在试产环节发现的问题,并没有被完全关闭,而是抱着“量产再说”的侥幸心理直接推进。这类做法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一旦量产阶段出现不良,追溯源头往往困难重重,供应商与制造方的责任界限模糊,问题的修复需要投入额外的检测、返工、重加工,甚至需要报废整个批次。对于客户来说,这意味着延迟交货和信任感的下降;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损失和品牌形象受损。2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流程被绕过是最直接的原因。很多公司在新物料导入的内部流程上,要求 SQE 参与评估,但在实际执行中,采购或研发可能因为赶进度,选择直接与供应商确认并下单。尤其是在项目周期紧张时,“先用起来再说”的心态很容易让质量环节形同虚设。更糟糕的是,当公司人员流动较快时,新员工可能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流程,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其次,管理层的关注点不同。对许多企业的领导来说,订单、营业额、利润才是最直接的考核指标。质量管理、流程建设这些工作,虽然重要,但属于“细水长流”的幕后工作,不会立刻反映在财报上。因此,除非出了大的质量事故,否则它们往往排在优先级的后面。第三,产品复杂度低带来的错觉安全。在一些低复杂度或结构简单的产品中,企业容易认为“不至于出什么大问题”,于是放松了事前验证的要求。殊不知,即便是最简单的零部件,在量产过程中也会因为批次差异、工艺稳定性、原材料波动等因素,出现质量波动。最后,PPAP 的成本高也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完整的汽车行业 PPAP 要求提交 18 份文件,有时还需要 PSO(生产现场批准),对小批量项目或中小型供应商来说,确实负担不小。于是,干脆放弃整套流程,只保留极少的验证环节,甚至直接跳过。3要怎么做呢?建议简易PPAP+量产前必做检查事实上,简化并不等于放弃。即便不执行完整的 PPAP,也完全可以在保留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做一个“轻量化”的版本,既不增加过多成本,又能在量产前识别并降低风险。这里我把它分成两个部分:简易版 PPAP 核心项和量产准入检查表。1. 简易版 PPAP 核心项(1)样品认可报告(SOR)不仅要有实物样件,还要有外观、尺寸、性能的测试数据,并且需要与供应商图纸、规格书逐一对照确认。如果有绿色生产(GP)相关资料,也应一并核查。(2)精简控制计划(Control Plan)只保留关键尺寸、关键特性及其检测方法和检测频率,不必像完整 PPAP 那样覆盖所有细节,但必须确保高风险特性得到关注。(3)QC 工程图让供应商在图纸上标明安全关键特性(S)和重要特性(C),方便双方一致理解重点。(4)过程流程图(Flow Chart)即便是简单产品,也要了解其加工步骤,方便问题追溯。(5)试产记录(Trial Run Record)记录直通率、各工段的主要不良、TOP 不良的闭环状态。2. 量产准入检查表(1)试产直通率达标建议目标 ≥ 95%,如果达不到,必须有明确且有效的改善措施。(2)尺寸稳定性关键尺寸 CPK ≥ 1.33,或通过 SPC 监控趋势稳定。(3)性能测试通过必须按真实工况进行,不只是实验室验证。(4)外观一致性梯度样应覆盖量产范围,且供应商必须具备识别并剔除不良批的能力。(5)供应商关键工序稽核检查人员资质、设备状态、检具精度等,确保工序稳定性。(6)IQC 放行条件无承认记录的新物料不得直接放行,IQC 必须将异常反馈至 SQE 处理。4如何推进,让流程变得可落地?首先,文件可以简化,但流程不能断。哪怕只保留几项关键文件,也要确保相关部门信息透明,尤其是 SQE 和 IQC 必须在新物料导入时知情。其次,从关键物料做试点。挑选一两个高风险物料先执行简易版流程,用实际结果证明它能减少量产不良,再逐步推广到其他物料。第三,把风险告知留痕。如果管理层不重视,也要通过邮件、会议纪要等方式记录你的建议与风险分析,一旦出现问题,至少有凭据证明事前已提醒。最后,设计一页纸工具表。将简易版 PPAP 核心项与量产准入检查合并成一张表格,不仅方便执行,也方便培训新员工,减少因人员流动带来的流程断档。5最后我想说流程,就像花的根系,藏在土里,不会立刻显现价值,但它决定了花能不能稳稳地开。PPAP 是一种预防思维,而简易版 PPAP 则是在现实约束下的务实选择。它的目的不是增加负担,而是用更低的成本守住质量的底线。当不良发生在量产后,无论是返工、报废还是客户投诉,成本都远远高于在事前多花几个小时做验证。与其花时间在事后救火,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事前的防火墙上,这才是质量管理的真正价值所在。 🌟 欢迎来到Boss协会:重塑你的企业管理之路!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传统管理模式正面临挑战。Boss协会为你提供前沿的管理理念、实战工具和顶级人脉圈,助你成为新时代的卓越领导者!
很多企业啊,新物料导入量产后爆不良,几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些时候是轻微的批量返工,有些时候甚至是严重到影响交付的质量事故。无论是来自客户的抱怨,还是内部为了挽救产线的加班加点,这些后果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极大地打击了团队的信心与士气。
但其实,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早在量产前的试制阶段就已经有了苗头,只是没人当回事,或者流程被跳过,才让它们有机会在量产阶段集中爆发。
如果是汽车行业,还好,有一套成熟的PPAP,把新物料从样品到量产的风险管得死死的。但问题是,在很多非汽车行业,尤其是产品不算复杂的公司,PPAP 要么是没人提,要么是有人提了也嫌麻烦。
1
流程文件和产线问题2张皮
在这些企业中,新物料的导入常常呈现出几个典型的现象:
首先,SQE经常在量产出问题时才后知后觉,才发现有某个新物料已经进入生产线。也就是说,他们既没有提前参与,也没有机会在事前做风险评估。
其次,供应商可能只是交了几件样品,附带的资料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甚至只是口头承诺“没问题”,便直接进入批量生产。
更有甚者,在试产环节发现的问题,并没有被完全关闭,而是抱着“量产再说”的侥幸心理直接推进。
这类做法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一旦量产阶段出现不良,追溯源头往往困难重重,供应商与制造方的责任界限模糊,问题的修复需要投入额外的检测、返工、重加工,甚至需要报废整个批次。
对于客户来说,这意味着延迟交货和信任感的下降;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损失和品牌形象受损。
2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流程被绕过是最直接的原因。
很多公司在新物料导入的内部流程上,要求 SQE 参与评估,但在实际执行中,采购或研发可能因为赶进度,选择直接与供应商确认并下单。尤其是在项目周期紧张时,“先用起来再说”的心态很容易让质量环节形同虚设。更糟糕的是,当公司人员流动较快时,新员工可能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流程,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其次,管理层的关注点不同。
对许多企业的领导来说,订单、营业额、利润才是最直接的考核指标。质量管理、流程建设这些工作,虽然重要,但属于“细水长流”的幕后工作,不会立刻反映在财报上。因此,除非出了大的质量事故,否则它们往往排在优先级的后面。
第三,产品复杂度低带来的错觉安全。
在一些低复杂度或结构简单的产品中,企业容易认为“不至于出什么大问题”,于是放松了事前验证的要求。殊不知,即便是最简单的零部件,在量产过程中也会因为批次差异、工艺稳定性、原材料波动等因素,出现质量波动。
最后,PPAP 的成本高也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完整的汽车行业 PPAP 要求提交 18 份文件,有时还需要 PSO(生产现场批准),对小批量项目或中小型供应商来说,确实负担不小。于是,干脆放弃整套流程,只保留极少的验证环节,甚至直接跳过。
3
要怎么做呢?建议简易PPAP+量产前必做检查
事实上,简化并不等于放弃。即便不执行完整的 PPAP,也完全可以在保留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做一个“轻量化”的版本,既不增加过多成本,又能在量产前识别并降低风险。这里我把它分成两个部分:简易版 PPAP 核心项和量产准入检查表。
1. 简易版 PPAP 核心项
(1)样品认可报告(SOR)
不仅要有实物样件,还要有外观、尺寸、性能的测试数据,并且需要与供应商图纸、规格书逐一对照确认。如果有绿色生产(GP)相关资料,也应一并核查。
(2)精简控制计划(Control Plan)
只保留关键尺寸、关键特性及其检测方法和检测频率,不必像完整 PPAP 那样覆盖所有细节,但必须确保高风险特性得到关注。
(3)QC 工程图
让供应商在图纸上标明安全关键特性(S)和重要特性(C),方便双方一致理解重点。
(4)过程流程图(Flow Chart)
即便是简单产品,也要了解其加工步骤,方便问题追溯。
(5)试产记录(Trial Run Record)
记录直通率、各工段的主要不良、TOP 不良的闭环状态。
2. 量产准入检查表
(1)试产直通率达标
建议目标 ≥ 95%,如果达不到,必须有明确且有效的改善措施。
(2)尺寸稳定性
关键尺寸 CPK ≥ 1.33,或通过 SPC 监控趋势稳定。
(3)性能测试通过
必须按真实工况进行,不只是实验室验证。
(4)外观一致性
梯度样应覆盖量产范围,且供应商必须具备识别并剔除不良批的能力。
(5)供应商关键工序稽核
检查人员资质、设备状态、检具精度等,确保工序稳定性。
(6)IQC 放行条件
无承认记录的新物料不得直接放行,IQC 必须将异常反馈至 SQE 处理。
4
如何推进,让流程变得可落地?
首先,文件可以简化,但流程不能断。哪怕只保留几项关键文件,也要确保相关部门信息透明,尤其是 SQE 和 IQC 必须在新物料导入时知情。
其次,从关键物料做试点。挑选一两个高风险物料先执行简易版流程,用实际结果证明它能减少量产不良,再逐步推广到其他物料。
第三,把风险告知留痕。如果管理层不重视,也要通过邮件、会议纪要等方式记录你的建议与风险分析,一旦出现问题,至少有凭据证明事前已提醒。
最后,设计一页纸工具表。将简易版 PPAP 核心项与量产准入检查合并成一张表格,不仅方便执行,也方便培训新员工,减少因人员流动带来的流程断档。
5
最后我想说
流程,就像花的根系,藏在土里,不会立刻显现价值,但它决定了花能不能稳稳地开。
PPAP 是一种预防思维,而简易版 PPAP 则是在现实约束下的务实选择。它的目的不是增加负担,而是用更低的成本守住质量的底线。
当不良发生在量产后,无论是返工、报废还是客户投诉,成本都远远高于在事前多花几个小时做验证。
与其花时间在事后救火,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事前的防火墙上,这才是质量管理的真正价值所在。
🌟 欢迎来到Boss协会:重塑你的企业管理之路! 🌟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传统管理模式正面临挑战。Boss协会为你提供前沿的管理理念、实战工具和顶级人脉圈,助你成为新时代的卓越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