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帖子
View in the app

A better way to browse. Learn more.

Boss协会

A full-screen app on your home screen with push notifications, badges and more.

To install this app on iOS and iPadOS
  1. Tap the Share icon in Safari
  2. Scroll the menu and tap Add to Home Screen.
  3. Tap Add in the top-right corner.
To install this app on Android
  1. Tap the 3-dot menu (⋮) in the top-right corner of the browser.
  2. Tap Add to Home screen or Install app.
  3. Confirm by tapping Install.
发布于
  • 管理员

 “生产主管是工厂的重要现场指挥官,既要打仗(完成目标),又要修路(优化流程),确保品质安全、计划执行、现场管理、领导团队、协调沟通……,经常还要充当救火队长,整天有忙不完的工作,那么如何做好生产管理,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呢?希望下面的九个小结,可以帮到现场的管理者,文章结尾附《员工岗位能力评价表》,

image.png

  内容解读:(修改:上面第一条是不接受不良品--笔误少了一个字)这是面向生产班组长的质量管理实操口诀,把复杂的质量管控拆解成 5 组 “简单易记、可落地” 的行动准则,覆盖质量预防、问题处理、持续改进全流程:

一、核心逻辑:“预防 - 执行 - 反馈 - 改进” 闭环

从 “不制造不良品(预防)→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执行)→ 追溯根源彻底解决(改进)” ,形成完整质量管控链,让班组长抓质量有清晰路径。

二、内容解读

1.三不政策(质量 “防火墙”,防不良品流入、流出)

不接受不良品:班组长要带头 “拒收” 上道工序的问题品,不让缺陷进入本环节,从源头断绝不良品。

不制造不良品:通过标准化作业、员工培训,确保本环节生产 100% 合格,自己不搞 “劣质输出”。

不流出不良品:本环节做完,必须检查再传递,绝不让问题品流到下道工序(否则会引发更大浪费,比如下游组装后才发现,返工成本暴增)。越到后端(越接近客户),不良损失就越大。

2.四大戒律(质量 “红线”,碰了就出大问题)

戒不按标准作业:“标准 = 质量底线”,操作不按 SOP(比如随意改参数、简化步骤),质量必然失控。笔者之前工厂以为厂长对生产一线主管说:“按照SOP作业,出问题了也不是你们的主要问题,不按照SOP作业做,没有出问题,你们也有问题,出问题了你们更有问题”,可见SOP的重要性,在公司相当于公司的“法律”级存在。

戒不传递信息:质量问题要 “透明化”,比如发现原材料有问题、设备异常,必须马上说,藏着掖着会让小问题变大祸。

戒问题发生隐瞒不报:“报问题不丢人,瞒问题才要命”,隐瞒会让问题发酵(比如小缺陷拖成批量报废)。精益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暴露问题,只有把问题暴露出来,才能更快更高质量的解决。

戒数据造假:质量数据(比如良品率、检验记录)必须真实,假数据会误导决策(比如以为质量达标,实际漏洞百出)。做得不好是能力问题,造假是职业道德和人品问题,性质更严重。

3.五个及时(质量 “快速响应”,把问题扼杀在萌芽)

及时反馈来料质量问题:原材料一到货 / 上线,发现问题立刻反馈(比如供应商的料有杂质),别等用了才说,否则生产到一半返工更惨。劣质的原材料比缺货更可恶,缺货可以调节计划生产别的,做出来报废的产品损失更大。

及时推动产线问题解决:产线卡壳、设备小故障,别等别靠,马上协调维修、调整,保证生产不停、质量不降。

及时督促各类报表填写:质量报表(比如检验记录、不良品台账)要 “实时填、如实填”,数据准了才能分析问题、找规律。通过报表统计的数据,可以更准确及时定位问题,对症下药。

及时传递客户抱怨及变更信息:客户说产品有问题、需求变了(比如尺寸要调整),第一时间传达到生产端,快速响应改。投诉是给客户造成了较大损失或客户已经非常不满意了,必须及时、优先解决。

及时对员工进行工作教导:员工操作不规范、老出小问题,别光罚款,要教方法(比如手把手教标准动作),提升员工能力才是长久之计。优秀的员工方可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员工是公司的资产和财富。

4.六项检查(质量 “体检清单”,覆盖生产全环节)

“一看、二量、三对样、四色、五测、六标识” 6 步,把生产过程的质量隐患 “筛一遍”:

一看:肉眼先扫一遍(比如外观缺陷、物料摆放乱不乱)。

二量:用工具测尺寸、参数(比如用卡尺量零件公差)。

三对样:和“标准样品” 对比(比如看颜色、形状是否一致)。

四色:关注“颜色管理”(比如不同状态的物料用颜色区分,防止混用)。

五测:用仪器测性能(比如测电压、拉力是否达标)。

六标识:检查标签、状态卡(比如良品 / 不良品标识是否清晰,防止混流)。

5.七不放过(质量 “追根溯源”,彻底解决问题)

找不到问题的根源不放过:别只解决表面(比如不良品返工),要挖 “为啥会产生”(比如是设备老化?还是员工培训不够? )。只有找到了根因,才能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找不到问题的责任人不放过:明确 “谁的问题”(比如是操作工违规?还是检验员漏检? ),不甩锅、不模糊。注意,找责任人并不是处罚责任人,要给责任以更好的方法或流程,避免问题复发。

找不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放过:想清楚 “怎么改”(比如换设备?优化流程? ),不能 “下次注意” 敷衍。

改进方法落实不到位不放过:定了整改措施,必须盯着执行(比如要求换模具,就要确认换了没、效果咋样)。有解决方案不落实约等于没有!

问题责任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关键让责任人 “长记性”(比如培训、反思),目的是避免再犯而不是处罚。

没有长期改进措施不放过:别搞 “一阵风整改”,要定长期方案(比如定期维护设备、更新 SOP)。

没有建立改进档案不放过:把问题、整改过程、结果记下来(建台账),方便复盘、避免重复掉坑。改善方案要形成文件化、标准化,形成公司的经验库。

三、对班组长的价值

这套口诀把 “质量管控” 从抽象概念,变成 “能听懂、能执行、能检查” 的具体动作:

新人班组长:照着做,快速掌握质量管理的 “基本盘”,知道每天该盯啥、管啥。老班组长:用口诀查漏补缺(比如是不是漏了 “及时教导员工”? ),把质量工作做得更细。

简单说,就是给生产班组长一套 “质量管控操作手册”,照着执行,产线质量方可有保证。

image.png

 内容解读:这是生产管理中经典的6M1E 分析法(也叫 “生产七要素分析模型” ),把复杂的生产管理拆解成 7 个关键维度,帮管理者系统诊断生产问题、优化流程:

一、核心逻辑:用 7 大要素覆盖生产全流程

生产是 “人、料、机、法、环、信、测” 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效率、质量、成本。6M1E(实际是 7 要素,可能名称简化差异)就是让管理者从这 7 个维度系统排查、改进,避免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7 大要素逐一解读

1.人(Man)

含义:生产里的 “人”,包括管理者、技术人员、一线工人、辅助人员(比如搬运工、质检员)。

影响:人的能力、数量、流动性、责任心,直接决定生产效率和质量。比如:工人没培训,操作不规范→产品不良率高;人员流动大→新员工多,熟练度低→效率慢。

管理重点:选人(招对人)、育人(培训提技能)、留人(稳定团队)、用人(合理分工)。

2.料(Material)

含义:生产要用的 “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配件、辅料等。

影响:物料的质量、供应稳定性、成本,是生产的 “基础”。比如:原材料质量差→生产出的产品也差;物料供应断档→产线停工待料。

管理重点:选好供应商(保证质量)、管好库存(不积压也不断供)、控成本(性价比高)。

3.机(Machine)

含义:生产设备、工具,比如机床、模具、检测仪器、周转器具(像叉车、货架)。

影响:设备的稳定性、精度、维护情况,决定生产能不能 “高效、高质量” 跑起来。比如:设备没定期保养→故障多,生产中断;模具精度不够→产品尺寸偏差大。

管理重点:设备要管好(定期维护、预防性保养)、用好(员工规范操作)、更新好(老旧设备及时升级)

4.法(Method)

含义:生产的 “方法、流程、标准”,比如工艺路线、操作规范(SOP)、生产计划。

影响:方法科学不科学,直接决定生产 “顺不顺、好不好”。比如:工艺路线绕远→生产效率低;操作规范写得模糊→员工操作乱→质量波动大。

管理重点:定好标准化流程(SOP 要清晰、可执行)、优化工艺(简化步骤、提升效率)、合理排产(平衡产能,别忙闲不均)

5.环(Environment)

含义:生产的 “环境”,分自然环境(温度、湿度、噪音、洁净度等)社会环境(团队氛围、管理制度、沟通效率等)

影响:环境好,员工舒心、效率高、质量稳;环境差,员工烦躁、容易出错。比如:车间太热→员工易疲劳→操作失误多;团队氛围差→员工扯皮→协作效率低。

管理重点改善物理环境(降温、降噪、整洁)、优化软环境(搞团队建设、明确制度、减少内耗)

6.信(Information)

含义:生产中的 “信息”,包括生产指令、质量数据、设备状态、物料需求、客户需求等。

影响:信息准不准、快不快、通不通,决定生产能不能 “踩准节奏”。比如:生产计划变了,信息没及时传到车间→产线白干;质量数据造假→管理者误判问题。

管理重点信息要透明(用系统、看板传递)、准确(数据实时采集、校验)、及时(变更信息快速同步)

7.测(Measure)

含义:生产中的 “测量、检测”,包括检测设备(卡尺、检测仪等)、检测方法、质量标准。

影响:测不准、测不及时,质量问题就会 “漏网”,流到下游甚至客户手里。比如:用精度不够的卡尺测尺寸→不良品当良品流出;没及时检测→批量生产后才发现问题→损失大。

管理重点用好检测工具(定期校准、维护)、定好检测标准(什么时候测、测什么、怎么判)、做对检测动作(员工按规范检测)

三、怎么用 6M1E 分析法?

遇到生产问题(比如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就从这 7 个维度 “逐个排查”:

比如:产品不良率突然升高→
查 “人”:员工最近有没有新老更替?培训够不够?
查 “料”:原材料是不是换了供应商?质量有变化?
查 “机”:设备是不是该保养了?模具磨损没?
查 “法”:工艺最近有没有调整?操作规范变了没?
……(依次排查 7 个要素)

找到问题根源后,针对性改进(比如换料、修设备、重新培训员工等),就能系统解决问题。

四、总结

      6M1E 是生产管理的 “万能体检表”,覆盖从人到设备、从流程到环境的所有关键环节。不管是建厂规划、日常改善,还是解决突发问题,用这 7 个维度一筛,生产管理的漏洞、优化点就清晰了,特别适合制造业管理者系统提升生产水平 。

image.png

image.png

内容解读:这是为生产主管整理的8大核心管理工具清单,覆盖生产管理从 “日常执行” 到 “问题解决”和“战略规划” 的全流程,是一套拿来即用的 “管理方法库”:

一、工具分类的逻辑:解决生产管理全场景问题

      从 “持续改进(PDCA)→ 现场管控(6S、5M1E)→ 问题分析(8D、鱼骨图、5W2H)→ 战略 / 目标管理(SWOT、SMART)”,形成完整的管理闭环,对应生产管理各个级别的不同需求:

image.png

二、八大工具的应用场景及价值

1.PDCA管理-戴明环

逻辑计划(Plan)→ 执行(Do)→ 检查(Check)→ 改进(Action)循环。

作用:让“质量改进、流程优化” 有清晰节奏,避免 “拍脑袋决策”。

场景:想优化生产流程(比如减少换模时间),先用 PDCA:

P:计划 “换模流程优化方案”(比如拆解步骤、找冗余环节);

D:按新方案执行换模;

C:对比优化前后的换模时间、失误率;

A:把有效措施标准化,无效的再改进,进入下一轮循环。

2. 6S现场管理(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再普及一下,精通的朋友,可以跳过)

内容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SEIRI /SEITON /SEISO /SEIKETSU /SHITSUKE/SAFETY),推行6S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用:根治车间 “脏乱差、找东西浪费时间、安全隐患多”,让现场整洁有序,员工养成规范习惯。

场景:新车间启动、老车间混乱时,用 6S“大扫除 + 定规矩”:

整理:区分 “要 / 不要” 的物品,清理无用杂物;

整顿:给工具 / 物料定 “专属位置”(比如用划线、标识牌),找东西不超过 10 秒;

清扫:日常打扫 + 设备点检,保持现场干净;

清洁:把前 3 步标准化(比如定 “每日清扫表”),持续执行;

素养:通过培训、奖惩,让员工主动遵守规范;

安全:排查隐患(比如通道堵塞、设备防护缺失),保障生产安全。(也有说法5S,把前面5S做好了,第六个S对安全自然有帮助,见仁见智吧)

3. 5M1E分析法

核心人(Man)、机(Machine)、料(Material)、法(Method)、环(Environment)、测(Measure)。从管理的角度,让现场管理者全面了解当前状况;从做改善的角度,从各个方面全面思考潜在的因子,避免遗漏。

作用:生产现场的 “问题归因框架”,快速锁定质量 / 效率问题的根源。

场景:产品质量波动、设备频繁故障时,用 5M1E “逐个排查”:

人:员工操作是否规范?过程是否足够了解?

机:设备是否保养?是否保养到位?关键设备参数是否正常,是否是合理最优的组合?

料:原材料质量是否稳定?供应商有没有换?原材料的关键质量特性是什么,是否满足要求?

法:工艺文件是否清晰?流程有没有漏洞?工艺参数是否合理?

环:车间温湿度、噪音、照明、洁净度等是否影响生产?

测:检验工具准不准?检测方法对不对?是否有做测量系统MSA分析?

4. 8D步骤(8 个 Discipline)

流程成立小组→问题说明→临时措施→找根本原因→定纠正措施→执行→预防复发→收尾。8D核心主要市一中系统性的问题分析解决的方法和分析流程,做出来高质量的8D需要严谨、专业、数据分析的小组活动,遗憾的是,现实中的8D很多知识用来应付交给客户的作业。

作用:标准化解决 “重大 / 复杂问题”(比如客户投诉、批量质量事故),确保问题彻底解决,不留尾巴。

场景:客户反馈产品批量不良时,启动 8D:

D1:拉上研发、生产、质检成立专项小组;

D2:明确“不良现象(比如产品生锈)、影响范围(哪批订单、多少数量)”;

D3:先临时措施(比如给客户补发新货、隔离库存);

D4:用鱼骨图 + 5M1E 找根本原因(比如是原材料防护不到位?还是生产环境湿度超标? );

D5:定纠正措施(比如换包装材料、加装车间除湿机);

D6:执行措施并验证效果(跟踪新生产批次的防锈情况);

D7:把纠正措施写入 SOP(比如新增 “原材料存储湿度要求”),预防再发;

D8:给小组奖励(比如表彰会),结束项目。

5. 鱼骨图(因果图或石川馨图)

逻辑:把问题当 “鱼头”,原因分类成 “鱼大骨(人 / 机 / 料等)”,再细分 “鱼小骨(具体原因)”,可视化分析根源。

作用:团队头脑风暴找原因时,避免遗漏关键因素,让思路更清晰。

场景:分析“产品不良率高” 时,画鱼骨图:

鱼头:产品不良率高;

大骨:人、机、料、法、环、测;

小骨(子骨):在 “人” 下面细分 “培训不足、疲劳作业”;在 “机” 下面细分 “设备老化、参数错误”… 最终锁定核心原因。

小小骨(孙骨):可以根据需要,继续细分。

image.png

6. 5W2H原则

维度What(做什么)、Why(为啥做)、Where(在哪做)、When(何时做)、Who(谁来做)、How(怎么做)、How much(花多少 / 做到啥程度)

作用:把“事讲清楚” 的万能框架,避免任务传达模糊、执行走样。

场景:布置生产任务、写方案、做汇报时,用 5W2H “填空”:

比如安排 “新产品试产”:

What:试产 A 产品;

Why:为什么做?验证工艺可行性;

Where:3 号车间;

When:本周五 8:00-18:00;

Who:李工(工艺)、张师傅(操作)、王质检(检验);

How:按新 SOP 步骤1-10 执行;

How much:产出 100 件,良品率≥95%。

以上的5W2H只是全面了解现状,如果深入使用,远远不止这些,

image.png

7. SWOT分析

要素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其中优势、劣势是针对内部自身,而机会、威胁针对外部环境,所谓知己(内部自身)知彼(外部环境),百战不殆。

作用:企业/ 车间 “战略体检”,理清 “自身能力 + 外部环境”,找发展方向。

场景:制定年度生产规划、应对行业变化(比如新对手 / 新政策)时,用 SWOT:

优势:比如 “设备先进、员工技能强”;

劣势:比如 “产能不足、原材料成本高”;

机会:比如 “新能源汽车爆发,订单需求增长”;

威胁:比如 “同行扩产,价格战风险”;

                                     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image.png

8. SMART原则

标准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成(Attainable)、相关(Relevant)、有时限(Time-bound)

作用:让“目标清晰可落地”,避免 “拍脑袋定目标”(比如 “提高效率”→ 改成 “3 个月内,生产效率提升 15%” )。

场景:定生产目标、员工绩效指标时,用 SMART 筛一筛。企业制定年度并进行分解的时候,通常都会提到SMART原则。

三、工具组合用法(举个例子)

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时,用工具组合解决:

1.先用5M1E / 鱼骨图找原因(是人 / 机 / 料 / 法 / 环 / 测的问题? );

2.用PDCA规划改进(定方案→执行→检查→改进);

3.用SMART定清晰目标(比如 “3 个月内,效率提升 15%,不良率降 5%” );

4.用6S规范现场(整顿物料、清扫设备,减少找东西浪费的时间);

5.用5W2H布置改进任务(谁、何时、做什么、怎么做);

6.遇到突发问题(比如客户投诉),用8D标准化解决;

7.最后用SWOT分析长期策略(比如是否引入新设备、拓展新市场)

四、对生产主管的价值

这套工具是生产管理的 “武器库”,用标准化方法替代 “拍脑袋管理”

新人主管:照着用,快速掌握管理逻辑,知道遇到问题该 “选什么工具、怎么用”;老主管:查漏补缺,把管理做细(比如以前只靠经验解决问题,现在用 8D 更系统)。

简单说,这 8 个工具覆盖生产管理的 “全场景”,学会了,生产管理就能更清晰、高效、可落地,产线效率和质量想差都难~

image.png

内容解读:这是一张关于生产主管管理工作的 “九字口诀” 图解,核心是提炼生产管理日常流程的关键动作,帮管理者抓重点、理逻辑,内容拆解如下:

一、口诀框架:9 字动作串联管理全流程

“开、查、指、纠、导、验、结、记、报” 9 个动词,覆盖从生产启动→过程管控→结果收尾的完整周期,每个字对应一个管理动作,形成 “事前准备 - 事中执行 - 事后复盘” 的闭环。

二、 含义解读及管理价值

1. 开(开好生产班前会)

作用:启动每日生产,通过晨会统一团队目标、明确重点(质量 / 安全 / 任务),提前规避执行偏差。

核心:把 “要做什么、注意什么” 讲透,让员工清晰知道当天工作方向。

2.查(查过程执行状况)

作用:管理者深入现场 “巡检”,追踪班前会要求是否落地,及时发现执行漏洞(比如操作不规范、进度滞后)。

核心:别当 “办公室指挥官”,去一线找问题、补漏洞。

3.指(指出现场的问题)

作用:发现问题要 “明确点破”,用4M1E(人、机、料、法、环)框架拆解(比如 “工人操作不按 SOP(法)”“设备参数异常(机)” ),让问题暴露更具体,方便后续解决。

核心:别含糊说 “这不对”,要清晰指 “哪里不对、因为什么”。

4.纠(纠正现场的错误)

作用:对操作 / 质量 / 安全等错误 “立刻干预”,防止小错变大患(比如工人违规操作,不及时纠正可能引发事故或批量次品)。

核心:纠错要 “快 + 准”,避免错误持续扩散。

5.导(引导现场的认知)

作用:不止 “管行为”,更要 “理思想”—— 通过培训、沟通,让员工理解 “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安全规范背后的风险),从被动执行变主动配合。

核心:管理 =“管事儿”+“管人”,思想统一了,执行才更稳。

6.验(验收执行的结果)

作用:以 “结果” 为导向,严格把关产出(比如产品质量是否达标、任务是否完成),不让不合格品流入下环节,避免返工浪费。

核心:“做了”≠“做好了”,必须验收结果是否符合标准。

7.结(总结生产的结果)

作用:每日收尾时 “复盘全貌”,覆盖进度、质量、安全、效率、损耗等数据,清晰知道 “当天做得怎么样”,为次日优化打基础。

核心:总结不是记流水账,要提炼 “亮点 + 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8.记(记录存在的不足)

作用:把反复出现的问题、潜在风险 “记下来”,形成问题清单,防止 “同样的坑掉第二次”,也为长期优化积累数据。

核心:记录是为了 “持续改善”,别让问题 “过眼就忘”。

9.报(报告生产的实绩)

作用:向上同步成果 + 问题,争取领导支持(比如资源、政策);向下让团队看到 “努力有反馈”,增强凝聚力。

核心:报告要 “客观 + 重点突出”,让上级清晰掌握生产实况。

三、底层逻辑:用 “简单口诀” 解决管理难题

生产管理琐事多、细节杂,这套 “九字诀” 本质是“把复杂工作拆解成可落地的动作清单”,让管理者(尤其是新手)有清晰的执行路径:

  • 从 “不知道每天干啥”,变成 “按 9 步走,覆盖生产全流程”;

  • 从 “凭经验管人”,变成 “用标准化动作抓管理”;

  • 从 “问题发生后救火”,变成 “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复盘” 的闭环。

对生产团队来说,也能通过 “九字” 动作,明确 “什么时候该干啥、标准是什么”,减少执行混乱。

image.png

生产质量管理指标(10 个核心指标 + 公式),以上指标,可以有批判的选择性使用。

      这些指标从交付、良品、客诉、供应链等维度,量化生产质量的 “表现,是诊断生产问题的 “仪表盘可以参阅本公众号文章: 过程绩效指标含义及计算 PPM/DPU/DPO/DPMO/PFY/FTY/RTY

image.png

🌟 欢迎来到Boss协会:重塑你的企业管理之路! 🌟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传统管理模式正面临挑战。Boss协会为你提供前沿的管理理念、实战工具和顶级人脉圈,助你成为新时代的卓越领导者!

推荐的帖子

Configure browser push notifications

Chrome (Android)
  1. Tap the lock icon next to the address bar.
  2. Tap Permissions → Notifications.
  3. Adjust your preference.
Chrome (Desktop)
  1. Click the padlock icon in the address bar.
  2. Select Site settings.
  3. Find Notifications and adjust your p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