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9月24日9月24日 VDA6.3过程审核遵循“策划-实施-报告-改进”闭环流程,核心是通过系统性评估过程要素(输入、活动、输出、资源等),验证其是否满足质量目标与客户要求。流程分为审核准备、现场审核、结果评价、纠正措施跟踪四阶段,强调基于风险的审核重点分配,确保关键过程稳定受控。一、审核策划与准备1. 审核小组组建资质要求:审核员需具备VDA6.3认证资质,熟悉产品特性、过程流程及相关工具(如FMEA、控制计划);小组规模根据过程复杂度确定(通常2-3人),需包含技术专家(如工艺工程师)与质量专家。职责分工:明确组长(负责计划协调)、记录员(客观证据收集)、技术审核员(过程符合性判定)。2. 信息收集与过程界定信息输入:收集过程文件(流程图、FMEA、作业指导书)、历史绩效(PPM、过程能力指数Cpk)、客户投诉、以往审核报告等,识别过程薄弱环节。过程界定:用“乌龟图”明确审核边界,聚焦核心过程(如生产、装配、物流),确定各过程的输入(原材料、图纸)、输出(产品、记录)、资源(设备、人员)、方法(SOP、参数)、测量(检验项目、频次)。3. 风险识别与审核计划风险评估:结合FMEA分析高风险过程步骤(如关键工序、新员工操作岗位),优先审核“失效模式影响严重度×发生频率”高的环节。计划制定:明确审核范围(如“冲压过程”)、时间安排(每过程要素分配30-60分钟)、审核方法(现场观察、员工访谈、文件检查),编制检查表(含评分标准与抽样计划)。二、审核实施与信息收集1. 现场审核执行首次会议:与受审核方确认审核计划、沟通审核准则(VDA6.3条款),强调客观证据收集要求。过程审核:按检查表逐项评估,采用“问-看-查”三步法:问:员工是否理解SOP?关键参数是否明确?看:现场操作是否符合指导书?设备状态是否完好(如校准标签)?查:记录是否完整(如检验报告、设备点检表)?过程变异是否被监控(如控制图)?证据记录:对不符合项需记录具体事实(如“2025年10月5日,装配工位员工未按SOP执行扭矩检查”),附照片或文件编号。2. 不符合项识别判定依据:违反VDA6.3条款(如“6.1.5过程参数未形成文件”)、客户特定要求或内部规定。分级标准:严重不符合(A级):导致产品失效或违反法规(如关键尺寸超差未检出);一般不符合(B级):过程偏离但不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如记录不完整)。三、审核评价与应用1. 结果评价评分规则:按VDA6.3标准对每个过程要素(如“P2.2生产计划”“P5.4过程控制”)打分(0-10分),计算总分:A级(≥90分):过程稳定,无需措施;B级(80-89分):轻微偏离,需持续改进;C级(60-79分):显著问题,需制定纠正措施;D级(<60分):严重失控,暂停生产并全面整改。末次会议:通报评分结果、不符合项及改进建议,双方签字确认。2. 应用与改进纠正措施:对C/D级项,受审核方需在30天内提交8D报告(含根本原因分析、纠正措施、验证计划),审核组跟踪验证效果。长效应用:将审核结果纳入管理评审,推动过程优化(如更新FMEA、优化SOP);对重复出现的问题,启动体系层面改进(如加强员工培训、升级设备防错装置)。四、应用场景新过程导入:量产前审核新产线,验证过程能力(如试生产阶段);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实施VDA6.3审核,评估其过程稳定性;问题驱动审核:客户投诉或过程能力下降时,针对性审核相关过程(如“焊接强度不足”追溯至焊接过程参数)。通过系统化策划与实施,VDA6.3审核可有效识别过程风险,推动从“事后检验”向“过程预防”转型,最终提升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
VDA6.3过程审核遵循“策划-实施-报告-改进”闭环流程,核心是通过系统性评估过程要素(输入、活动、输出、资源等),验证其是否满足质量目标与客户要求。流程分为审核准备、现场审核、结果评价、纠正措施跟踪四阶段,强调基于风险的审核重点分配,确保关键过程稳定受控。
一、审核策划与准备
1. 审核小组组建
资质要求:审核员需具备VDA6.3认证资质,熟悉产品特性、过程流程及相关工具(如FMEA、控制计划);小组规模根据过程复杂度确定(通常2-3人),需包含技术专家(如工艺工程师)与质量专家。
职责分工:明确组长(负责计划协调)、记录员(客观证据收集)、技术审核员(过程符合性判定)。
2. 信息收集与过程界定
信息输入:收集过程文件(流程图、FMEA、作业指导书)、历史绩效(PPM、过程能力指数Cpk)、客户投诉、以往审核报告等,识别过程薄弱环节。
过程界定:用“乌龟图”明确审核边界,聚焦核心过程(如生产、装配、物流),确定各过程的输入(原材料、图纸)、输出(产品、记录)、资源(设备、人员)、方法(SOP、参数)、测量(检验项目、频次)。
3. 风险识别与审核计划
风险评估:结合FMEA分析高风险过程步骤(如关键工序、新员工操作岗位),优先审核“失效模式影响严重度×发生频率”高的环节。
计划制定:明确审核范围(如“冲压过程”)、时间安排(每过程要素分配30-60分钟)、审核方法(现场观察、员工访谈、文件检查),编制检查表(含评分标准与抽样计划)。
二、审核实施与信息收集
1. 现场审核执行
首次会议:与受审核方确认审核计划、沟通审核准则(VDA6.3条款),强调客观证据收集要求。
过程审核:按检查表逐项评估,采用“问-看-查”三步法:
问:员工是否理解SOP?关键参数是否明确?
看:现场操作是否符合指导书?设备状态是否完好(如校准标签)?
查:记录是否完整(如检验报告、设备点检表)?过程变异是否被监控(如控制图)?
证据记录:对不符合项需记录具体事实(如“2025年10月5日,装配工位员工未按SOP执行扭矩检查”),附照片或文件编号。
2. 不符合项识别
判定依据:违反VDA6.3条款(如“6.1.5过程参数未形成文件”)、客户特定要求或内部规定。
分级标准:
严重不符合(A级):导致产品失效或违反法规(如关键尺寸超差未检出);
一般不符合(B级):过程偏离但不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如记录不完整)。
三、审核评价与应用
1. 结果评价
评分规则:按VDA6.3标准对每个过程要素(如“P2.2生产计划”“P5.4过程控制”)打分(0-10分),计算总分:
A级(≥90分):过程稳定,无需措施;
B级(80-89分):轻微偏离,需持续改进;
C级(60-79分):显著问题,需制定纠正措施;
D级(<60分):严重失控,暂停生产并全面整改。
末次会议:通报评分结果、不符合项及改进建议,双方签字确认。
2. 应用与改进
纠正措施:对C/D级项,受审核方需在30天内提交8D报告(含根本原因分析、纠正措施、验证计划),审核组跟踪验证效果。
长效应用:将审核结果纳入管理评审,推动过程优化(如更新FMEA、优化SOP);对重复出现的问题,启动体系层面改进(如加强员工培训、升级设备防错装置)。
四、应用场景
新过程导入:量产前审核新产线,验证过程能力(如试生产阶段);
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实施VDA6.3审核,评估其过程稳定性;
问题驱动审核:客户投诉或过程能力下降时,针对性审核相关过程(如“焊接强度不足”追溯至焊接过程参数)。
通过系统化策划与实施,VDA6.3审核可有效识别过程风险,推动从“事后检验”向“过程预防”转型,最终提升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