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政府敦促消费者切勿食用可能受李斯特菌污染的食品;法国之前已召回40批次可能受细菌污染的奶酪。(法新社)
比利时政府证实,近日在法国暴发的李斯特菌疫情蔓延至比利时,现已确诊一例与法国疫情相关的李斯特菌感染病例。
比利时联邦食品链安全局发言人星期三(8月13日)向媒体通报一例李斯特菌(Listeria)感染病例,但未透露患者具体情况,仅证实引发感染的李斯特菌菌株与法国李斯特菌疫情的致病菌株相匹配。
中国新闻社报道,李斯特菌是一种常见致病菌,可在冰箱冷藏室低温环境下存活,主要通过受病菌污染的食品传播。老人、孕妇、幼儿、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差人群一旦感染,或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脑膜炎等疾病,最终可导致死亡。
本轮法国疫情源自受李斯特菌污染的奶酪,迄今报告20多起确诊病例,其中两人死亡。作为法国的邻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国极易受到波及。
比利时联邦食品链安全局报告一个确诊病例后,比利时通讯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为避免疫情蔓延,比利时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已将六款法国奶酪及六款鱼类制品下架,比利时联邦食品链安全局亦敦促消费者切勿食用这12款可能受李斯特菌污染的食品,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饮食情况。
同日,卢森堡食品安全局通报,在卢森堡超市发现一款可能受李斯特菌污染的法国奶酪,上市日期为今年6月26日。为防止李斯特菌疫情蔓延,涉事超市已将这款奶酪全部下架。
比利时李斯特菌疫情分析:风险、应对与启示
1. 事件背景与现状
法国疫情源头:受污染的奶酪(已召回40批次,20+病例,2人死亡)。
比利时情况:
1例确诊病例(菌株与法国疫情匹配)。
12款食品下架(6款法国奶酪+6款鱼类制品)。
卢森堡:发现1款涉事法国奶酪(6月26日上市),已下架。
2. 李斯特菌的危害与传播特点
高危人群:孕妇、老人、幼儿、慢性病患者(可能引发败血症、脑膜炎甚至死亡)。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受污染食品(如奶酪、即食肉类、冷盘、生奶制品)。
可在冰箱低温(4°C以下)存活并繁殖。
潜伏期:3天至70天(难以及时追踪感染源)。
3. 政府与企业应对措施
国家/机构 | 措施 |
---|---|
法国 | 大规模召回40批次涉事奶酪。 |
比利时 | - 确认病例并匹配菌株。 |
卢森堡 | 下架1款涉事奶酪。 |
零售商(如家乐福) | 主动配合下架可能受污染产品。 |
4. 潜在影响分析
(1) 公共健康风险
欧洲多国(尤其法、比、卢)需加强监测,防止疫情扩散。
涉事食品可能已通过跨境贸易流入其他国家(需扩大召回范围)。
(2) 食品行业损失
法国乳制品业:短期声誉受损,出口或受限制。
零售商:下架成本+消费者信心下降。
(3) 监管与供应链挑战
溯源难度:李斯特菌潜伏期长,污染源可能涉及多个生产环节。
冷链风险:需加强冷藏食品全程卫生管控。
5. 对消费者与企业的建议
(1) 消费者应对
高危人群:避免食用高风险食品(如软奶酪、即食冷肉)。
检查家中食品:核对涉事品牌/批次,发现后立即丢弃。
症状监测:若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饮食史。
(2) 食品企业应对
加强检测:原料至成品的李斯特菌筛查(尤其冷链产品)。
召回机制:建立快速响应系统,配合政府调查。
供应链审核:确保供应商符合卫生标准(如HACCP认证)。
(3) 政府与监管机构
跨境协作:欧盟需协调成员国同步监测和召回。
法规强化:提高对即食食品的微生物检测标准。
6. 长期启示
食品安全技术:推广区块链溯源技术,精准定位污染环节。
公众教育:普及高危食品储存与食用知识(如避免冷藏即食食品长期存放)。
结论
此次李斯特菌疫情凸显冷链食品的安全风险,需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方协同应对:
政府:加强跨境监管与信息共享。
企业:优化生产检测与召回流程。
消费者:提高警惕,科学防范。
未来,预防类似事件需依赖更严格的卫生标准、更透明的供应链体系及更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