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商万科今年上半年的亏损扩大至近120亿元(人民币,下同,21亿新元),凸显在深圳政府财务支持下,公司仍难摆脱市场低迷带来的压力。
综合彭博社和澎湃新闻报道,万科星期五(8月22日)发布2025年半年报称,截至6月30日的六个月内,公司营业收入为1053.2亿元,同比下降26.2%;净亏损为119.5亿元,较去年上半年98亿元的净亏损有所增加。
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7月的新房销量进一步下滑,新房价格也加速下跌。尽管万科最大的股东深铁集团增加对公司的资金支持,但整体市场疲软仍给开发商盈利能力带来额外压力。
彭博智库分析师认为,深铁集团提供的财务支持,难以显著缓解万科的流动性压力或改善公司的发展前景。
它深刻地揭示了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即使有政府背景的支持,企业也难以完全摆脱系统性风险。这一事件对企业管理,尤其是大型企业的战略管理,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对万科及房地产行业企业管理的直接影响:
现金流与流动性管理成为生命线:
新闻中提到,尽管大股东深铁集团(具有深圳政府背景)提供了资金支持,但分析师仍认为难以显著缓解流动性压力。这警示所有企业,外部输血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替代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
企业管理必须将现金流管理置于战略核心地位。这意味着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资本支出(如暂停或延迟拿地)、加速资产处置(如出售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并确保与金融机构保持畅通的融资渠道。
战略转型的紧迫性加剧:
万科的传统住宅开发业务模式正面临巨大挑战。亏损扩大表明,依赖“高周转、高杠杆”的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企业管理层必须加速推进战略性转型。对于万科而言,就是更快地发展其已布局的经营性业务,如租赁住房(“泊寓”)、物流仓储、商业地产等。这些业务虽然回报慢,但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对抗行业周期性的波动。管理重点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与效益提升”。
风险管理的范式需要改变:
过去,房地产企业的风险多集中于项目本身和局部市场。现在,风险是系统性、行业性的。企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模块必须升级,要更加关注宏观政策、人口结构、消费者信心等宏观因素的变化。
需要建立更强大的压力测试和情景规划能力,模拟在市场持续低迷等多种极端情况下的企业承受能力,并提前制定应对预案。
投资者关系与信心管理面临考验:
连续亏损会严重打击投资者、债权人和购房者的信心。如何有效沟通,清晰传达公司的应对策略、转型进展和长期价值,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管理层需要通过业绩发布会、公告等渠道,保持极高水平的透明度,坦诚面对困难,同时坚定地展示走出困境的路径,以稳定市场情绪。
对所有行业企业管理的普遍启示:
对“大而不倒”神话的祛魅:
万科曾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标杆和“优等生”,被视为最稳健的企业之一。它的困境清楚地表明,没有企业是“大而不倒”的。在强大的行业系统性风险面前,即使是龙头企业也非常脆弱。
这提醒所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摒弃盲目扩张的冲动,时刻关注财务稳健性和业务模式的抗风险能力。
政府支持的双重性:
深铁的支持对万科至关重要,避免了更 immediate 的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逆转市场趋势。这说明,政府支持是“缓冲垫”而非“救世主”。
企业在制定战略时,不能将政府援助作为核心假设。自身的商业模式的健康度和可持续性才是立足之本。
宏观经济周期与行业周期的力量:
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企业的命运与宏观经济和行业周期紧密相连。逆周期运作极其困难。
这要求管理具备更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经济上行周期,要为下行周期储备现金和准备预案;在下行周期,则要果断“瘦身健体”,聚焦核心,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务。
重新定义企业的“价值”:
在过去,房地产企业的价值主要由土地储备和销售规模定义。现在,市场开始更看重其稳定的盈利能力、优质的资产质量和未来的现金流创造能力。
这一价值重估过程迫使企业管理层重新思考如何为股东创造价值,从追求资产膨胀转向追求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报率。
总结而言,万科的案例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经典教材。它深刻地说明:
财务稳健重于规模扩张。
清晰的、有执行力的转型战略重于路径依赖。
对风险的敬畏之心重于盲目乐观。
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重于外部环境的支持。
对于任何行业的企业管理者来说,这都是一个关于 humility(谦逊)、resilience(韧性)和 strategic agility(战略敏捷性)的沉重提醒。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