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决定向加拿大油菜籽征收保证金后,受供应担忧影响,中国菜籽粕价格创两年来最大涨幅。
根据彭博社星期三(8月13日)报道,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最活跃的菜籽粕期货合约一度飙升6.4%,为2023年7月以来最大单日盘中涨幅。
油菜籽榨出菜籽油后,剩下菜籽粕,主要作用为饲料和农业等用途。
此次价格飙升前,全球最大油菜籽买家中国宣布,自8月14日起对加拿大加征75.8%的保证金作为临时反倾销措施。
今年3月,北京已对加拿大的菜籽油和菜籽粕加征100%的关税,以回应加拿大对中国电动汽车、钢铁和铝产品征税。
中国期货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说,这一举措可能迫使进口商取消部分来自加拿大的船货,从而进一步收紧供应。
该券商星期二晚称,尽管加拿大的油菜籽可以由中东和俄罗斯的供应替代,但菜籽粕却很难找到替代来源。
1. 事件核心:中加贸易摩擦升级
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加征保证金:8月14日起征收75.8%的临时反倾销保证金,叠加3月已实施的100%关税,实际进口成本大幅攀升。此举是对加拿大针对中国电动汽车、钢铁铝产品征税的报复性措施。
历史背景:中加油菜籽贸易争端始于2019年(因检疫问题暂停部分加企出口资格),此次关税战进一步政治化,反映两国在清洁能源和传统贸易领域的博弈。
2. 菜籽粕价格暴涨的驱动逻辑
供应端冲击:
进口依赖度高:中国是全球最大油菜籽进口国,加拿大占其进口量的90%以上(2023年数据)。保证金政策直接抑制进口,船货取消预期引发市场恐慌。
替代来源有限:菜籽粕(油菜籽压榨副产品)的替代供应远少于菜籽油。中东和俄罗斯的油菜籽产能不足,且压榨产业链不匹配。
需求端刚性:菜籽粕作为饲料(尤其水产养殖)的重要蛋白源,夏季正值需求旺季,短期难减量。
3. 产业链影响
下游行业成本压力:饲料企业面临原料涨价,可能传导至养殖业(如生猪、水产),推高终端食品价格。
压榨企业利润分化:
国内压榨厂受益:进口油菜籽减少或提振国产油菜籽需求,国内压榨产能利用率可能上升。
依赖进口的企业承压:需转向高价替代品(如豆粕)或承担关税成本。
4. 市场反应与期货波动
期货价格单日飙涨6.4%:反映市场对短期供应缺口的预期,投机资金可能加剧波动。
与菜籽油关税的差异影响:菜籽油因替代性强(棕榈油、豆油等),此前关税未引发价格剧烈波动,而菜籽粕的不可替代性放大价格弹性。
5. 长期风险与潜在走向
供应链重构:中国或加速拓展替代来源(如俄罗斯、澳大利亚),但需时间建设压榨设施和运输网络。
政策博弈空间:若加拿大在电动汽车等领域让步,中国可能调整关税;反之,长期高关税将重塑全球油菜籽贸易流向。
通胀传导风险:若菜籽粕价格持续高位,可能加剧中国食品通胀压力,尤其影响CPI中的肉类价格。
6. 投资与行业启示
农业板块机会:国内油菜籽种植及压榨企业(如北大荒、金龙鱼)或受益于进口替代。
饲料企业对策:需通过期货套保锁定成本,或调整饲料配方(增加豆粕比例)。
宏观监控点:关注中加贸易谈判进展、中国油菜籽储备投放及替代品进口政策。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