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运营商之一的中国电信称已准备就绪,很快就开放包括iPhone17在内的eSIM手机业务办理。
美国科技巨头苹果星期三(9月10日)凌晨举行秋季新品发布会,推出厚度仅5.6毫米的新机iPhone Air,取消实体卡槽设计,仅支持嵌入式的eSIM。苹果官网目前将中国联通列为大陆唯一支持iPhone eSIM的运营商。
中国电信星期三回复《上海证券报》询问时说,中国电信eSIM手机业务已全面准备就绪,预计近期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商用试验正式批复后,将很快向用户开放包括iPhone17在内的eSIM手机业务办理服务。不过具体开放时间尚未确认。
另据澎湃新闻了解,中国移动也提交了eSIM申请,若获得工信部批准后,也将会对外提供服务。有关人士指出,中国移动已支持eSIM手机业务办理,开放服务后将另行告知。
不过有中国联通客服人员透露,eSIM服务目前在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产品上商用,公司还未下发关于支持手机eSIM业务的相关通知。也有中国联通客服人员向媒体表示,公司口径是在条件具备下启用手机eSIM商用试验。
1. 新闻核心事实梳理
事件驱动: 苹果公司在9月10日的发布会上推出了新款iPhone Air,其革命性设计是取消实体SIM卡槽,仅支持eSIM。这迫使全球运营商,包括中国的运营商,必须加速跟进eSIM服务。
当前状态:
苹果官网显示: 中国大陆地区,目前仅有中国联通被列为支持iPhone eSIM的运营商。
中国电信表态: 已“全面准备就绪”,预计在获得工信部正式批复后,“很快”将开放办理,并特别点名了iPhone 17。
中国移动动态: 已提交申请,等待工信部批准,获批后将对外提供服务。
中国联通澄清: 其客服表示,当前eSIM服务仅用于智能手表、平板等设备,手机eSIM业务尚未正式商用,仍需等待公司通知或“条件具备”。
2. 深度分析:各方的动机与考量
对苹果公司 (Apple) 而言:
推动行业变革: 苹果一直是取消传统接口的激进推动者(如取消耳机孔、推广无线充电)。取消物理SIM卡槽可以进一步节省手机内部空间,用于更大的电池或更复杂的元件,同时实现更轻薄的一体化设计(iPhone Air仅5.6mm),增强防水防尘性能。
提升用户粘性: eSIM使得切换运营商在软件层面即可完成,理论上更方便。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苹果作为“平台”的地位,运营商更依赖于与苹果的合作。
风险与挑战: 此举是一步“险棋”,严重依赖全球运营商生态的支持。如果关键市场(如中国)的主流运营商不支持,将直接影响其新品的销量。
对中国三大运营商而言:
被动跟进与主动布局: 苹果的新策略迫使运营商必须跟进,否则将失去这部分高端用户。但从新闻中看,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已准备就绪”、“已提交申请”),这表明他们并非完全没有准备,eSIM是行业技术演进的大趋势。
竞争格局的改变:
中国联通暂时取得了领先优势,被苹果官网“认证”,这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宣传点。
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迅速跟进,旨在避免在竞争中落后。电信特别提到iPhone 17,可能是为了明确其服务将覆盖未来新款,稳定潜在用户情绪。
eSIM对运营商的利弊:
利: 降低实体SIM卡的制作、物流、分销成本;方便用户开通国际漫游等业务,可能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
弊(也是其顾虑所在): eSIM极大降低了用户转网(携号转网)的门槛。用户不再需要去营业厅获取实体卡,可能在App上几分钟就能完成运营商切换。这会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运营商的服务质量、套餐价格和客户维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工业和信息化部 (MIIT) 而言:
审慎监管: 监管部门的态度是关键。eSIM的便捷性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挑战,例如实名制认证、网络安全、诈骗电话追踪等问题可能需要更完善的技术手段来保障。
稳步推进: 从新闻中的“商用试验正式批复”等措辞可以看出,工信部采取的是“先试点,后推广”的稳健策略。先在小范围(如可穿戴设备)验证技术和管理的可行性,再逐步扩大到手机核心业务。这符合中国在重大技术变革上的一贯作风。
平衡发展与安全: 工信部需要平衡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竞争与维护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用户权益之间的关系。
3. 核心矛盾与看点
技术便利性与管理可控性的矛盾: 这是eSIM在中国推广的核心矛盾。用户渴望eSIM带来的自由和便捷,而运营商和监管部门则需要确保业务的可控、可管、安全。
iPhone 17的特别提及: 中国电信特意提到iPhone 17而非刚发布的iPhone Air,这可能暗示:
批复和准备工作需要时间,可能无法赶上iPhone Air的首批发售。
运营商和苹果可能达成了某种默契,先为未来的机型做准备,给各方更多缓冲时间。
避免直接冲击当前支持实体SIM卡的iPhone销售。
4. 结论与展望
大势所趋: eSIM在中国智能手机上的商用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苹果的激进举措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
进程可控: 整个过程将在工信部和运营商的共同控制下稳步、有序地推进,不会一蹴而就。短期内,支持物理卡槽的手机仍是市场绝对主流。
竞争加剧: 一旦eSIM全面放开,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将从“套餐价格战”进一步延伸到“服务便捷性”和“用户体验”的更深层次。运营商必须提前布局,思考如何在新模式下留住用户。
用户受益: 长期来看,用户将获得更多的选择自由和更便捷的通信服务体验,例如出国旅游时直接在线购买当地流量包,而无需购买实体SIM卡。
这则新闻标志着中国eSIM发展进入了从可穿戴设备向智能手机过渡的关键阶段。它不仅是苹果对供应链的一次革新,更是对中国电信产业政策、运营商竞争格局和用户习惯的一次重要考验。各方都在谨慎地博弈与布局,最终目标是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拥抱技术进步。
没有评论.